首页 - 审核评估

创新驱动发展,融合共赢未来

来源: 艺术设计学院 添加时间: 2025-04-28

前言
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建于 1985 年,是我国较早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之一。学院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的背景,坚持以 “专业创新、校内协作、社会联动、国际融合” 为原则,以营造健康、智能化的空间环境设计、康养产品设计、艺术治疗等国民健康需求为特色,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,以设计服务与科研项目为平台,以学校 “三大理念”、“两大工程” 和 “十四五” 事业发展规划为发展导向,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学院为战略目标,主动适应辽宁省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要。学院以艺为主,工、理、文、艺相结合,形成设计、文化、艺术、科技等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定位优势。

IMG_1348.png  

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
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,强化党组织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。通过加强组织建设、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,持续提升党员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。学院积极开展各类党建活动,如组织党务工作培训、举办“涵养廉洁正气,勇担时代重任”、“征途漫漫 —— 大连近代风云史料图片展”、“厚植廉洁文化,涵养清风正气”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等,以此提高师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。党员教师在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重要作用。
  学院严格执行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坚持“五育并举”,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,所有教师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,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学院举办“艺馨讲堂”,举办“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”学院党委制定《构建“三亮三育三融合”体系,推进“一融双高”党建工作坊建设实施方案》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  在课程思政方面,学院秉持“德艺双馨、设计为民”的理念。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时,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、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,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,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。学院在课程思政方面积极探索,成效显著,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,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讲座,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类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。学院将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。


1726640629961103.jpgIMG_1349.jpeg  

专业建设
  学院现有环境设计、视觉传达设计、数字媒体艺术、产品设计、风景园林、美术学、艺术与科技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 8 个专业。其中环境设计、视觉传达设计、艺术与科技 3 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。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是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,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环境设计专业是辽宁省转型示范专业。现有设计学、艺术学 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有艺术设计、风景园林 2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。
  2019年环境设计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该专业学生拥有深厚传统人文底蕴和当代国际视野,在能够运用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,还具有跨专业、跨学科协同合作意识,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。聚焦地方文旅环境,关注老年友好型环境,注重生态人居设计,助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能够从事建筑室内以及外部空间景观等领域的设计、管理与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  学院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,有艺术与科技研究院、大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教学中心,优势资源保障了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点发展建设需求,也保证了其他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。

IMG_1350.jpeg  

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
  学院以营造健康、智能化的空间环境设计、康养产品设计、艺术治疗等国民健康需求为特色,积极推动专业创新。在教学中引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理念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。学院有辽宁省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、辽宁省艺术与科技重点实验教学中心、辽宁省艺术与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、辽宁省学龄前儿童活动空间创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,为专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  学院举办《“工艺•设计•美术•艺术——概念与学科”高端论坛》、《文旅融合发展论坛》、《第三届人居环境与康养产业论坛》等高水平学术论坛,多次开展“艺苑讲坛”等科研讲座和科研建设研讨会。
  学院近 5 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4 项,纵向课题到账经费 462 万,横向课题到账经费 1083 万,发表研究论文 300 余篇。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,有效推动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。

IMG_1351.jpeg  

校内协作
  学院以艺为主,工、理、文、艺相结合,形成设计、文化、艺术、科技等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定位优势。学院积极与校内其他学院开展跨学科合作,如与机械工程学院合作开发智能产品设计项目,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展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等。学院充分利用学校资源,与图书馆、实验中心等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,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。通过跨学科交流、项目合作、资源共享等方式,促进了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。学院还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,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

IMG_1352.jpeg  

社会联动
  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、行业协会、企业等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,共同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。通过参与地方经济建设、承接社会服务项目、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,实现了学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。
  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及省市就业相关政策,学院成立了现代产业学院领导小组,将产业学院与就业工作相结合,持续推进“访企拓岗”工作,与优质企业深入探索订单式培养、产业学院等促进学生就业等方式,进一步提升学院就业质量。
  学院积极与社会各界联动,开展产学研合作。目前同新松集团、海尔集团、沈阳创新设计有限公司、宜家家居大连有限责任公司、欧登智能家具有限公司等开展了稳定的合作。同时,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赛事,并有近 70 名教师担任各种专业学会、协会领导职务和高层次专业赛事的评委。另,我院教师张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荣誉称号,教师成硕磊荣获“大连五一劳动奖章”荣誉称号。

IMG_1353.jpeg  IMG_1356.jpeg  

国际融合
  学院在国际化办学的总体规划指导下,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。先后与英国、法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俄罗斯、芬兰、澳大利亚、韩国、加拿大、美国等一些知名院校和国际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,并互派留学生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,进行互访、举办国际论坛、作品联合展演等。2021 年设计学学科开始招收商请政府奖学金研究生留学生,现有在读留学生 11 人。
  学院举办2023文旅融合发展论坛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助力辽宁省文旅产业振兴发展,形成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强大合力。
  2013 年、2014 年连续举办国际艺术与科技节,2017 年与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在 21 世纪美术馆联合展览,2020 年主办了中国科协资助项目 “海峡两岸第一届仿生设计与科技学术研讨会”,2021 年主办了海峡两岸第二届仿生设计与科技学术研讨会,2022 年同澳门科技大学、欧洲皇家艺术协会开展了系列交流合作,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访,受到了艺术设计界的广泛关注。2022年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学术论坛,在新全球视角下,构筑起提升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的共建新平台。

IMG_1354.jpeg  

服务地方
  学院以 “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” 落地见效为动力,不断加强学科和科研建设,深化教学改革,努力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。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为辽宁省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。
  学院成立乡村振兴设计服务团队和文创产品设计团队,充分发挥“乡村振兴设计服务团队”、“文创产品设计团队”、“辽宁省创新团队”、“乡村振兴协同创新团队”、“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团队”等团队作用,打造服务振兴技术创新阵地,拓宽农产品包装设计渠道,建设各地文旅时尚标识系统,文旅衍生消费用品,加强学院和地方特色融合、促进成果落地转化,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服务。
  学院先后为瓦房店、普兰店、庄河等12个村镇进行规划设计;同阜新市开展玛瑙节联合展览;与铁岭市银州区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,签约双方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,双方就14个具体项目进行合作洽谈,并与学院各团队进行逐一对接。艺术设计学院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为目标,以《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》为指导,以真抓实干的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
  学院的艺术设计学科享誉东北、全国知名,2006 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 “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”;2007 年,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 “辽宁省示范专业”,艺术设计生态教学团队被评为 “省级教学团队”;2008 年,设计艺术学被评为 “辽宁省重点学科”。
  艺术设计学院拥有多个省级和市级研究基地、重点实验室、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全媒体智慧教室,这些丰富的资源平台为学院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、城乡环境艺术创新、艺术与科技融合、学龄前儿童活动空间创设等多个领域的教学、科研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获批“2024年辽宁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立项单位”,它们不仅助力学院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,也推动了学院在学术研究和服务地方方面不断创新发展,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。

IMG_1355.jpeg  

1726641241793216.jpg

结语
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党的领导下,坚持以“专业创新、校内协作、社会联动、国际融合” 为原则,不断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,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为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。未来,学院将l继续努力,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,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
  文字:高巍
  图片:王洋、刘彬
  编辑:刘利剑、陈頔
  审核:曹福存、朱岩
  


浏览量:25